65年前,朱自清先生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非功利主义是我们对待一切传统经典应持的态度。具体到《论语》上,我觉得还有必要补充一句:这部文不及《庄》、理不及《老》的子曰书,其主要看点在于,在2000多年的时间里,它曾是官方意识形态的代表。就一个民主法制国家的公民而言,忽视这一点是很不应该的。据说有人还在它来修炼什么治国之道、治人之术,我认为这很不厚道,它“治天下”的时间也忒久了些,早就累趴下啦,让它歇着又何妨,都21世纪了嘛。
立场既定,接下来要解决的是读本问题。逛逛书店就知道,在销的《论语》读本不下20种。光那书名就够琢磨一气的:心得、新得,心解、新解,好比在考小学生认错字儿。当然人家并不错,都各有各的道理。翻上几页,仿佛本本都有独家心法。但是,“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一瓢”是哪本呢?不妨给他们排排队:朱子注之类的旧时“教科书”一类的,留给儒学家们继续做“治国平天下”的美梦;专注于给“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加标点符号一类的,留给学者教授们去捧牢自己的饭碗;至于那些入室行窃而自称借用一类的,让它们去骗有钱人的腰包吧,咱们挣俩钱不容易。扒拉扒拉,剩下的就不多了:
第一个是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第2版,2005年9月第20次印刷)。这是打基础的本子,是硬指标。杨伯峻先生家学渊源,师承名家。以语言学家的底蕴身分为《论语》做注、译,是这个本子的可贵之处。如果讨厌繁体字,可以看中华出局于去年底推出的简体字本。不过原来的本子后面的《论语辞典》,是简体字本所没有的。
再就是钱穆《论语新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3月北京第2版)。钱穆先生是国学大师,自学成才,著作等身。与杨伯峻先生不同,钱穆先生是以深厚的国学功底来解读《论语》的。语言不文不白,不一定人人喜欢。(“国学”二字,感觉有些别扭,唉,都是李零那句“国学是国将不国之学”害的。)
还有一本值得一提的,10年前就热过的南怀瑾《论语别裁》(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新版)。南怀瑾先生精通儒道佛,也是大师级的人物。他的《别裁》确实别具一格,既不注,也不译,而是讲。老人家满肚子好故事,听起来也确实津津有味。不过他老人家有时候讲得兴起,就难免“八卦”,你不能都信他的。比如说,他在这本书和别的书里多次提到曾国藩写了《冰鉴》,就给不法书商免费做了广告。听说他老人家最近热衷于推广儿童读经运动,这个我很不以为然。
最后隆重登场的是: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版)。这本书我刚入手(书还在运输途中,读的是网上转载的一小部分),具体的意见还没有,感受就两个字,金圣叹说过的:痛快。

延伸阅读:“旧雨新知”读《论语》
2 条评论:
这类古籍读本,偶一定选择80年代前出版的,2、30年代受过旧式教育的人编写的
评论的有道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