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的实用化,给我们带来了不少方便。但如果运用不当,也会制造额外的麻烦。对此,数字化思想家Yanlb2000曾作过一个“科技不以人为本”的评论专题。我觉得他那专题的名字可以改一下,叫:科技以整人为本。
前阵子,本市各大小路口都安装了一个叫“交通信号灯语音提示器”的先进武器。行至路口,会有一个冷若冰霜的女声在耳边响起:“东西方向是红灯,请不要通过;南北方向是绿灯,请迅速通过。”如是者重复再四。按照媒体的报道,这个东西主要是为盲人通过路口提供便利,并且收到了一石二鸟的双重功效:“既方便了盲人朋友交通安全,又提醒广大市民自觉遵守道路交通秩序。”
但是,据我观察,媒体的报道不大靠谱,这个东西恐怕只会给视觉功能障碍人士添乱。首先,它没有供盲人辨别东西南北的配套设施。别说是盲人,就是有朋自南方来,要想在这个依山傍海的北方小城识别出个东西南北来,也是谈何容易。其次,“请迅速通过”和“请不要通过”之间的转换太过突然,没有过渡。刚说着说着“请迅速通过”,信号灯颜色一变,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换成了“请不要通过”,叫行动缓慢的盲人同志们如何应对。窃以为加一个通行秒数的语音提示会好些。第三,那个“人性化”的女声实在过于冰冷,没有一丝人气。
所以,这样技术进步,如其说是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不如说是给交通管理部门增添了可供自己和媒体加以炫耀的政绩。如果主事者在“关怀盲人”、“给盲人通行提供便利”之前,能够征求一下“被关怀者”的意见,也许设计出的语音提示就不会这样既不中听,也不中用。
局子里的朋友来访,和他谈起这件事,朋友答应回头跟交警队打个招呼,看能不能改进。朋友的招呼打没打我不知道,反正这个语音交通信号灯至今还在一仍其旧地用着。
4 条评论:
支持!支持!
友情已加,呵呵,,
从技术角度上说,是技术人员缺乏交互式设计的知识。科技发展早期,注重功能的实现,重点放在和机器对话;随着科技发展,当某个功能的实现已经不成为难题时,功能的优化成为重点,技术人员应该转移设计的侧重点,即以与机器对话为中心转移到与人对话为中心,了解使用这个功能的人的心理、惯性及操作生理结构,在软件设计里,这是在90年代,随着窗体界面软件出现成熟後,提出概念。
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不是枣树,另一棵也不是枣树。
这句吊。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