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谈谈读书。我们前几次聊天也不是没有涉及到这个话题,不过那是从终身读书的态度、方法和前景这些角度笼统的谈,你们也觉得不好操作。今天我们专门谈,从头谈。在谈这个话题前,有必要回顾一下你们过去的读书生活。我可以坦率的告诉你们,现在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生在重点中学很难找到岗位。因为我们不信任他们,不信任他们什么呢?决不是不信任他们的人品,也不是不信任他们的成绩,其实就是不信任他们的读书。他们来求职的时候,总是给我们看他们的许多什么证书,我们中国的大学各种证书是不是太多了啊?一个学生为这些纸片得耗费多少精力啊?我们有个老同志是这样描绘的,大一的时候,因为过去的一年准备高考太累了,该休息休息;大二的时候,该找对象了,高中找对象叫早恋,现在都二十岁了,总可以了吧?搞对象费心费神也费钱,所以大三该赚点钱了;大四该找工作了。哪有时间读书啊?这个话当然是有点偏激,可也说出了相当一部分事实。我们学校的语文老师现在缺口比较大,可学校领导宁愿让老教师超量工作,也不愿意随便进人,或者说找不到合适的人。现在人口高峰已过,许多小学、初中因为招生困难合并了,过几年就可能轮到高中了,可是很多师范生还没有危机感。
当然,我们不能全怪学生。现在社会上对本科教育(似乎尤其是文科)不满意,我觉得与读书有关的原因大体上有两个。一是本科没有好的导师(我知道这个话很得罪人了),我们和过去比比就明白,老学者程千帆先生晚年回忆他本科阶段的求学经历,说他亲炙黄季刚(侃)先生学经学小学,从胡小石(光炜)先生学文学,从刘衡如(国钧)先生学目录学,从胡翔冬(俊)先生学诗,从吴瞿安(梅)先生学词曲,从汪辟疆(国垣)先生学小说,从商锡永(承祚)先生学古文字学……这是1949年以前,你看看这个本科教员的阵容!我们常说“明(名)师出高徒”,这样的机遇,现在的博士生也难以望其项背吧?1949年以后到“文革”以前,也还是很好的。比如当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四大一级教授,都在跟本科生开课,游泽承(国恩)先生教古典文学,王了一(力)先生教古代汉语,魏天行(建功)先生教古典文献,杨慧修(晦)先生教文艺理论;又比如武汉大学,“五老八中”也都在本科授业。拨乱反正后,1979年到1989年那十年,也还是不错的,许多被剥夺工作多年的老先生重新回到岗位,精神焕发。以后就每况愈下,到如今可说不堪回首了。
二是没有很好的教材。举例来说,“文革”前,古代汉语就是王了一(力)先生主编的四册本《古代汉语》,中华书局出版;古典文学就是朱东润先生主编的六册本《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发行。这两套教材,水平高,容量大,当然在课堂上可能讲(学)不完,其实没关系的,教授讲解就是示范,其余的可以自学,一时学不完可以慢慢学,就是当成资料查阅也好。后来的教材编乱了,几个著名大学的不著名的老师,或者几个不著名大学的著名老师,一组合就是一套教材的编写班子,哪个大学都有出版社,发行给自己的学生当教材,很方便垄断。我见过很多这样的教材啦,容量小,倒是很容易学完,可是不顶用;古代汉语、古典文学的教材还有用简体字出版的,简直是笑话。我常常受命接待应聘者,了解情况,首先就是打听他们听过那些先生的课,用的什么教材。比如不久前有安徽师范大学的毕业生来,教他们的老师我都没听说过,我问吴孟复先生、张涤华先生,余恕诚先生、刘学楷先生,他们也都没听说过!现在好一点的老师都去当博导。启元伯(功)先生当年当博导,他跟陆宗达先生的哲孙陆昕先生说,带博士,你爷爷行,我不行,我是“驳倒”,一驳就倒。元伯先生是很有趣的,他说他当博导是不配,还说他当书法家也不够格。他是春秋笔法啊。
你们现在的实际情况是什么样的呢?我的感觉是,本科阶段应该博学的,实际没有做好;硕士阶段呢,学得又专,可是这个“专”,并不是由博返约,如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专,其实就是知识面窄了,这是实话实说。这样的“专”去做研究工作如何我不知道,教高中肯定是不行的。我对你们有个希望,希望你们在中学好好的教书,不是把这里当成跳板,在中学教书,时间长了,光是作育人才就会有成就感,何况也还可以做学问。季希逋(羡林)先生回忆他中学的老师,有位叫董秋芳的先生,他对季先生的影响很大,但如果不是季先生回忆,也没有人知道他。如果你成不了“季羡林”,你可以培养未来的“季羡林”,不是也很好吗?当然你有这样的理想,不读书是不行的了。
要问我的意见,我觉得你们还是重新补课。先去买两套书。一是王了一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这套教材现在是修订版,从初版到现在近半个世纪了,取而代之的教材还真没有;一是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作品选注》,这可以替代朱东润先生主编的那一套,题解、校注都写得很精彩,集评也比较丰富。两套书都是中华书局出版,都是四大册。从头读起,读完它。
我对大学的《中国文学史》这门课有点偏见,跟你们说说不妨,不足为外人道也。我不很看好这门课的实际作用,以为它对本科生的“伤害”比较大。这样的教材,其实就是编写者自己定一个框架(当然也可以称为理论体系),抄来抄去还可能变成一个模式或程式,再往中间填一些例子,主要就是人名篇名,学生把这门课念下来,常常产生一个美丽的误会,以为对历代文学有了一个总体的把握,实际上是虚空的,不容易落到实处。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作品选注》,我觉得是很好的教科书,他说这是他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的配套产品,我觉得读这本书作用要大过那本书。文学作品是珍珠,文学史就是穿珠子的线。你读通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好比有了好些珍珠,用线穿起来很好,用盒子装起来也很好。从宏观上把握文学发展规律,必要建立在阅读欣赏大量作品的基础上。读本科时还容易读书,偏偏要学理论,到了研究生阶段,可以研究一点理论了,可是又两手空空。当然,我不是一概反对读文学史,刘弘度(永济)先生的《十四朝文学史》和郭预衡先生的《中国文学史长编》我觉得你们可以看看,论断少而材料多,不至于空泛。
读通《古代汉语》和《中国文学作品选注》这样的优秀教材后,可以选一两本经典来读,要通读,力争读通,当然是相对的。选什么经典,有感兴趣的就根据兴趣来,过去没有特别感兴趣的,就采取强制措施,看什么书死活都要看。我教中学生读书,经常听到一句话,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大家有没有研究兴趣从哪里来?张中行先生说,兴趣从习惯来,习惯从强迫来。他老先生很风趣的,举例是从前的包办婚姻,既然是包办,当然不是出于自愿,是强迫嘛;可是天天生活在一起,慢慢就习惯了,习惯了之后呢,就会产生感情,所以从前的包办婚姻,离异率就很低。他这个证据是不是可靠,我们置而不论。看你们重新研读《古代汉语》和《中国文学作品选注》时对什么比较敏感,也许到时候就可以确定将来的兴趣在文学还是语言,然后根据兴趣来确定主攻的方向。
读点经典是必要的。读什么经典或什么样的经典本子要考虑。我对中华书局的朋友说过,中华有很多我不看的书,但没有很多不好的书。他们也经常引用我的这句话。于丹女士出了本《论语心得》,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很多学者都卷进去,采取比较极端的方式的有“十博士”。这本书我翻了翻,也不会去细看。“十博士”更不应该看。我想中华书局出的这本讲《论语》的书,总不会坏过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吧?商店里卖童鞋,你大人偏去买来穿,还怪人家给你“穿小鞋”。其实是你买错了东西,鞋厂和鞋店并没有什么过错。“十博士”们应该看《论语注疏》《论语集释》《论语正义》的。
我们“集体读书”的项目,我考虑了一下,决定通读《诗经》,除去特殊情况,每天一篇,一年就读完了。所谓“集体阅读”,其实还是大家自读,我们每周集中讨论一次。读《诗经》呢,你们得准备这么几个本子,今后用得着的自己去买,看看就行的到图书馆去借。现代学者的,闻一多先生的,余冠英先生的,高亨先生的,陈子展先生的,程俊英先生的,黄典诚先生的;古代的,汉学的,毛传、郑笺;宋学的,朱熹的集传;清学的,马瑞辰的,陈奂的,王先谦的,方玉润的,大体就这些。
我看你们可以从读现代学者的入手,粗知大概,心知其意,看看诸家有什么异同,发现问题,再去古注里求解。这叫“沿波讨源”。我们中学教材里选了《氓》和《采薇》,我写有《读氓札记》和《读采薇札记》,你们可以参考。这两首诗,现代注家各见仁智,差不多每首诗都有十几个问题,我就试着解决看,文章早经发表,可是现在我又发现了不少可以探讨的地方。通过读书找问题,带着问题再读书,可能是个捷径。
我觉得你们带着一点探究的目的读书,是不是从古典文学这个领域找突破口。我是学小学的,但小学有点枯燥,怕伤了你们的积极性。说个有趣的事,当初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刘博平(赜)先生的《刘赜小学著作二种》,那时发行靠新华书店报订数,这本书的订数不少,订户大多是小学图书馆,结果此“小学”非彼“小学”,那本书是影印博老的手书,很漂亮的章草字体,很多人不认识的。后来就经常在旧书市场上看到这本书,很便宜。我觉得从古典文学开始比较好。我们过去的老先生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有三条路子,一是把文献学和文艺学结合起来,这是程千帆先生提倡的;如果有文献学的功底,弄材料如臂使指,有文艺学的眼光,搞研究得心应手。二是把中学和西学结合起来,这是钱锺书先生的路数,他有很深的中国学问,又有很高的外文修养,做学问门面阔大。其实也不尽要像默存先生那样精通外文,傅璇琮先生似乎并不假手外文做研究,可他的名著《唐代诗人丛考》发轫于丹纳的《艺术哲学》,在《序言》里他是有交代的。三是把研究和创作结合起来,这样做的老先生太多了,举不胜举。我的老师李格老的曲子写得好。程千帆先生和沈子苾(祖棻)先生讲古典诗词很有特色,因为先生是学者而兼诗人,夫人是诗人而兼学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你们自己也要写点文言,写点旧诗。我写考据文章,常写文言,因为引用古书太多,写白话不易谐调。有了创作的甘苦,更容易体会作者的用心。
总之,你们听我说了些读书的话,之后,还想进一步学,两句话,一要重新学习你们在大学曾经学过的东西,二要从头学习你们在大学里不曾学过的东西。
顺宁斋藏学者文集目录
1、《饮冰室合集》(梁启超著,中华书局,精,12册)
2、《黄侃文集》(中华书局,精,6册、平,11册,未出齐)
3、《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精,18册)
4、《胡适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精,7册)
5、《王国维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平,4册)
6、《陈寅恪集》(三联书店,平,14册)
7、《闻一多全集》(湖北人民出版社,精,12册)
8、《钱锺书集》(三联书店,精,13册)
9、《杨树达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平19册)
10、《刘赜小学著作二种》(上海古籍出版社,精,1册)
11、《余嘉锡著作集》(中华书局,平,10册)
12、《洪诚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精,1册)
13、《黄节诗学选刊》(中华书局,平,4册)
14、《于省吾著作集》(中华书局,精,10册,未出齐)
15、《游国恩楚辞论著集》(中华书局,平,4册)
16、《朱光潜作品系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平,4册)
17、《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精,5册)
18、《三松堂全集》(冯友兰著,河南人民出版社,精,15册)
19、《张中行作品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平,8册)
20、《张中行作品集》(中华书局,平,9册)
21、《王世襄自选集》(三联书店,平,7册)
22、《启功丛稿》(中华书局,平,4册)
23、《启功全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平,10册,未出齐)
24、《冀野文钞》(卢前著,中华书局,平,4册)
25、《王叔岷著作集》(中华书局,精,19册)
26、《吕叔湘文集》(商务印书馆,精,6册)
27、《吕叔湘语文论集》(商务印书馆,平,1册)
28、《朱德熙文集》(商务印书馆,精,5册)
29、《刘永济集》(中华书局,平,8册,未出齐)
30、《俞平伯全集》(花山文艺出版社,精,10册)
31、《夏承焘集》(浙江古籍,精,8册)
32、《邓云乡集》(河北教育,平,17册)
33、《岑仲勉著作集》(中华书局,平,17册)
34、《吴世昌学术文丛》(北京出版社,平,4册)
35、《缪钺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平,8册)
36、《问学集》(周祖谟著,中华书局,平2册)
37、《阴法鲁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精,1册)
38、《古代文字音韵论文集》(赵诚著,中华书局,平,1册)
39、《孙楷第文集》(中华书局,平,2册,未出齐)
40、《郑逸梅作品集》(中华书局,平,7册)
41、《郭在贻文集》(中华书局,精,4册)
42、《钱穆作品系列》(三联书店,平,29册,未出齐)
43、《黄仁宇作品系列》(三联书店,平,9册)
44、《孟森著作集》(中华书局,平,8册)
45、《陈原文存》(商务印书馆,平,5册)
46、《沈祖棻全集》(河北教育,平,4册)
47、《刘盼遂文集》(北京师大,精,1册)
48、《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中华书局,精,2册)
49、《王仲翰文集》(中华书局,精,4册)
50、《杨振宁文集》(华东师大出版社,平,2册)
51、《徐无闻论文集》(文物出版,平,1册)
52《朱偰金陵考古文集》(中华书局,平,3册)
53、《程毅中文存》(中华书局,精,1册)
54、《裴文中史前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精,1册)
55、《沈玉成文存》(中华书局,平,1册)
56、《迦陵说诗(叶嘉莹作品系列)》(中华书局,平,8册)
57、《赵守俨文存》(中华书局,平,1册)
58、《周振甫文集》(中国青年,精,10册)
59、《吴晓铃文集》(河北教育,平,5册)
60、《知堂文丛》(周作人著,天津教育,平,4册)
61、《周作人自编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平,35册)
62、《郑振铎古典文学论集》(上海古籍,精,1册)
63、《陆宗达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精,1册)
64、《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精,1册)
65、《黎锦熙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平,1册)
66、《汉语史论文集》(郭锡良著,商务印书馆,平,1册)
67、《祝鸿熹汉语论集》(中华书局,平,1册)
68、《许宝华汉语研究文集》(中华书局,平,1册)
69、《语文学论文集》(张永言著,语文出版社,平,1册)
70、《曹聚仁作品系列》(三联书店,平,17册,未出齐)
71、《吴宗济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平,1册)
72、《严耕望史学论文选集》(中华书局,平,2册)
73、《马少波全集》(北京出版社,精,12册)
74、《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平,2册)
75、《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平,2册)
76、《龙榆生词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平,1册)
77、《罗根泽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平,1册)
78、《照隅室文集》(郭绍虞,上海古籍出版社,平,4册)
79、《钱南扬文集》(中华书局,平,6册)
80、《童书业文集》(中华书局,平,9册)
81、《王力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平,1册)
82、《语文词典论集》(晁继周,商务印书馆,平,1册)
83、《平山久雄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平,1册)
84、《语言学论文集》(许嘉璐著,商务印书馆,平,1册)
85、《周祖谟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平,1册)
86、《刘又辛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平,1册)
87、《王均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平,1册)
88、《许威汉训诂学论文集》(中华书局,平,1册)
89、《孔凡礼文存》(中华书局,精,1册)
90、《李泽厚集》(三联书店,精,10册)
91、《周汝昌作品集》(中华书局,平,6册)
92、《陈梦家文集》(中华书局,精,平,7册)
93、《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精,20册)
94、《劳幹史学论文集》(中华书局,平,2册)
95、《余英时作品集》(三联书店,平,7册)
96、《牟润孙作品集》(中华书局,平,4册,未出齐)
97、《中国语言学论文集》(丁邦新著,中华书局,平,1册)
98、《杜其容声韵论集》(中华书局,平,1册)
99、《丝竹轩小学论集》(龙宇纯著,中华书局,平,1册)
100、《中国文学论集》(朱东润,中华书局,平,1册)
101、《诗词赋散论》(胡国瑞著,上海古籍出版社,平,1册)
102、《杨勇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平,1册)
103、《齐世荣史学论文集》(人民出版社,平,1册)
104、《汪荣祖人物书系》(中华书局,平,5册)
105、《侯仁之文集》(三联书店,平,3册)
106、《古典文献论集》(赵逵夫著,中华书局,平,1册)
107、《有高楼杂稿》,(刘石著,商务印书馆,平,1册)
108、《有高楼续稿》,(刘石著,凤凰出版社,平,1册)
109、《古文字论集》(张桂光著,中华书局,平,1册)
110、《张舜徽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平,7册,未出齐)
111、《姚孝遂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平,1册)
FROM:布衣書局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