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更半夜地忽然想起鲁迅先生,是因为看到有媒体报道,针对近期举国闻名的“最牛‘钉子户’事件”,重庆市长王鸿举先生表了一个态。这个表态,比起前期的媒体报道,有两点不同之处。其一,它出自重庆市人民政府最高首长之口,代表官方的意见。对人称或自称“人民公仆”的官员的言论,我们做主人的享有天然的加以评论的权利。其二,它是在全国书市(渝)临近开幕之际发表的,有为加快事件处理进度定调的意味。对这样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表态,理应分析其内在思维逻辑,深刻把握精神内涵,以利贯彻执行。
作为重庆市政府的最高首长,王先生的话自然是很金贵的。从媒体报道来看,这个表态只有四句话:
第一句:“钉子户”事件在网上炒得很厉害,点击量达1000多万人次。
看来王先生对“最牛‘钉子户’事件”在全国的影响还是有相当程度的认知的。“炒得很厉害”五个字,褒贬自见。官员们对媒体曝光的这种不满之情,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了。有的地方和部门,甚至不惜以行政命令来禁止媒体曝光呢。有论者曾指出,各地偶有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带有“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特征,表示着民意的流失,值得注意。我们不妨说,这起“炒得很厉害”的“最牛‘钉子户’事件”,正是这样一起发生在互联网上的“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群体性事件,个中缘由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岂能用一个“炒”字藐视之。“1000多万人次”这个统计数字,不知从何而来,准确与否无法查证。
第二句:我们一定要依法、冷静、妥善的处理,维护法律的权威,但绝不迁就漫天要价、毫无道理的要求。
这句话的上半截说明了重庆政府对处理这一事件的原则,虽然笼而统之,但那意思总是很好的,放之四海而皆准。要命的是暗藏玄机的下半截:“但是”二字,削弱了上半截的分量,使整句话强调的重点落在了“绝不迁就漫天要价、毫无道理的要求”上来。“但是”且慢,拆迁补偿不是拆迁人(开发商)应该承担的责任吗,怎么好随便揽到“我们”(政府)身上?首长的屁股代表官方的立场,在坐下去之前应该掂量一番,断不可看到开发商提供的沙发舒服,就不加思索坐上去的。“最牛‘钉子户’事件”,体现的是拆迁人和被拆迁人的利益冲突,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在人民内部矛盾的处理上,王鸿举先生应该能找到更超然、更恰当的立场:居间调停、仲裁——不管是被拆迁人的板凳,还是开发商的沙发,一概不坐,本市长站着说话。这样的姿态该是何等潇洒!
第三句:“钉子户”在重庆存在达4年之久,本身就说明我们是一个法制的政府。
这句话其实有更直接、更露骨的说法:4年前没扒你房子,已经是法外开恩、手下留情了,要不还轮到你现在讨价还价吗?请问,人家被拆迁人在自身合法权益遭受长达4年之久的不法侵害(与开发商协商未成就被停水、断电,房子变成“孤岛”)的情况下,难道只因为还未到家破人亡的境地,就要心存欢喜、感激我们的“法治政府”吗?这种说法背后的思维逻辑,令人不安。让我忽然想起鲁迅先生的,就是这句了。如果换个说法:“‘拆迁户’在重庆存在达4年之久而问题未能解决,说明我们的工作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婉转动听,多少好。至于“法治政府”的好口碑,还是留给老百姓们缓缓道来更有分量。
第四句:人们对“钉子户”片区拆迁的情况并不完全了解,那里以前是一片老旧城区,这可以从保存的照片上看到,拆不拆,不是涉及到开发商的利益,而是涉及到百姓的公共利益,那里的老百姓都希望改善自己的居住、交通等条件。
这句话,一顶“公共利益”的大帽子,足以使天下人噤声。我们只问一句:在该“钉子户”的房子原址将要拔地而起的,难道不是一座并非代表公众的政府所投资的大型商住楼吗?若按照王先生的逻辑,则无事不可纳入“公共利益”名下。倘真如此,我们不禁要慨叹:公共利益、公共利益,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
感谢党,感谢新中国,我们有幸生在阳光里,长在红旗下。因此,我们自信并不生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但我们的愿望还不止于此,我们还想也不生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可偏偏有人--有时候竟是官人--在潜意识里总想把那样的时代加诸我身。这实在是令人惋惜。
附:
1、新闻报道:妥善处理“钉子户”绝不迁就漫天要价
重庆电 “钉子户”事件引起重庆市政府重视。今天,市长王鸿举在全国书市动员大会上说,我们要依法、冷静、妥善处理“钉子户”事件,维护法律的权威,但绝不迁就漫天要价和毫无道理的要求。
今天上午,全国书市动员大会在市委办公厅召开,市长王鸿举出席动员大会。针对最近炒得沸沸扬扬的“钉子户”事件,他说,“钉子户”事件在网上炒得很厉害,点击量达1000多万人次。政府一定要依法、冷静、妥善的处理,维护法律的权威,但绝不迁就漫天要价、毫无道理的要求。
他指出, “钉子户”在重庆存在达4年之久,本身就说明我们是一个法制的政府。但人们对“钉子户”片区拆迁的情况并不完全了解,那里以前是一片老旧城区,这可以从保存的照片上看到,拆不拆,不是涉及到开发商的利益,而是涉及到百姓的公共利益,那里的老百姓都希望改善自己的居住、交通等条件。(记者朱庆军)
2、“最牛‘钉子户’ 事件”简述
2004年9月,重庆杨家坪鹤兴路动迁。这座二层商业楼的女主人吴苹要求在原位置原朝向给她安置一套面积相同的营业房,但是开发商表示难以达到。而开发商货币安置的办法吴女士也不能接受。从2004年9月开始拆迁到现在,拆迁双方谈判40次仍未形成共识。而这片地基的开挖一直进行着,这座房子就成了这个地方唯一的建筑,并被铲成了断水断电的孤岛。
2007年1月11日,开发方向拆迁主管部门重庆市九龙坡区房管局提出行政裁定。行政裁定的结果是要求被拆迁方在15日内自行搬迁并将房屋交由开发方拆除。因吴苹一方未执行本裁决,重庆市九龙坡区房管局依照拆迁条例的规定向重庆市九龙坡区法院申请司法强拆。
法院3月19日召开了听证会,并当庭裁定维持房管局的裁定,限房主22日前搬迁、配合拆除,否则强制拆除。
21日,房子的男主人杨武抢在强制拆迁期限前住进已空置两年的房子,称誓与房子共存亡。能与开发商僵持两年多而未被强拆,外界猜测杨家有深厚背景。吴苹昨日再次否认,但首次披露父亲是检察官,她母亲也是检察系统的。

1 条评论:
严重支持!说出了我想说的话。
本来也想就此市长的话写些文字的。一直未能如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