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書票 (14) 港台出版 (8) 河蟹 (11) 李零 (8) 亂譚 (17) 名家 (6) 劝学篇 (5) 书单 (5) 書香 (59) 下载 (5)

2010年9月21日星期二

北京晚报:《江湖丛谈》揭民间世情百态防骗宝典出终极版


这是一本奇书。它是“世情百科”,又是“防骗手册”;它是文艺界人士珍藏的“宝贝”,也是公安系统工作的参考;它从上世纪30年代初版至今再版十几次,每次印数不多,却总能在短时间售完。它不是一本畅销书,却是名副其实的“常销书”。它就是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连阔如所著的《江湖丛谈》。日前中华书局隆重推出《江湖丛谈》的典藏本。

避风险笔名“云游客”
《江湖丛谈》是一本谈论江湖的书,这本书里的“江湖”不是武侠小说中豪杰侠客所闯荡的江湖,而是旧时代的江湖行当,算卦相面,挑方卖药,杂技戏法,保镖卖艺,评书流派,相声口技,坑蒙拐骗,大鼓竹板……所谓的“风马雁雀”四大门、“金皮彩挂评团调柳”八小门,外带“骗术门”和“穷家门”,揭开的是江湖行当的行话、行规和内幕,奉劝人们不要上当受骗。
《江湖丛谈》最初并不是一本书,而是连阔如应北京《时言报》之邀写的长篇连载,反响很强烈,于是《时言报》汇集成册出了三本书。连阔如的女儿、评书艺术家连丽如至今还保存着一大本当时《时言报》的简报,泛黄的纸页上堆满密密麻麻的铅字,仔细一看标题旁边的署名并不是连阔如,而是“云游客”,连丽如又拿出了一份连阔如亲手写的简历,上面清楚地写着“云游客”这个笔名的由来,“因为《江湖丛谈》的内容是揭露社会江湖黑幕种种骗人钱财的事,为恐有人找我不依,才署名云游客。”连丽如透露,“本来我父亲还想接着写,但引起了黑势力的干预,后来也就没有继续下去。如果再写可能揭露出更多东西。”
一本书需要冒如此大的风险却还有写出来的胆量,恐怕只有连阔如一人,就像著名作家苏叔阳为这本书所作的序中说道的,“《江湖丛谈》为人指点迷津、揭露诡计,要冒身家性命的危险,这勇气不是在温柔乡长大的才子可以比拟的。”揭黑幕不仅要有胆识,还要熟知江湖内幕,不仅会写一手漂亮文章,还要有济世之心,侠义之风,这些素质连阔如集于一身。“得一事,向阅者报告一事”是连阔如的原则,《江湖丛谈》中的内容不是连阔如道听途说的,都是他以敏锐的洞察力身临其境掌握的第一手感性材料,“书里写的事情都是我父亲亲身经历的,为了了解内幕,有时他甚至特意去体验一回”,连丽如说。

“防骗”效力延续至今
《江湖丛谈》最神奇之处就是,即使是解放前写的书,到现在还能起到一定的“防骗”作用,因为“虽然骗术的形式变了,但万变不离其宗。连丽如还记得改革开放刚开始时,她接到的第一封观众来信里就提到有的骗局开始露头,希望她把连阔如的《江湖丛谈》再版,“我一生看我父亲的《江湖丛谈》,我没上过一回当”。
《江湖丛谈》的确神奇。据连丽如透露,许多曲艺界人士如马季、李金斗等出国演出总带这本书,一带就是百八十本。连丽如2002年到美国演出时带的近百本《江湖丛谈》也被很快抢光。赵忠祥等老一辈影视人大多有这本书,台湾曲艺界也有不少人收藏此书。据说英达床头必备两本书,一本是新华字典,一本就是《江湖丛谈》。
除了文艺界,《江湖丛谈》在公安系统也有一定影响,连阔如珍藏的一套《江湖丛谈》曾经送给了公安部的领导,还有很多知道这本书的普通读者都向身边人推荐这本书。
这么多年,《江湖丛谈》不仅“常销”,还有很多人不时跟连丽如打听这本书,很多读者都提出想收藏一部精装本,“《江湖丛谈》这本书有个特点,看一遍记不住也不过瘾,老想看老需要查,虽然简装本质量也不错,但也禁不住长期翻阅,于是,在中华书局的帮助下,《江湖丛谈》终于有了典藏本。

典藏版也是终极版据连丽如介绍,这本《江湖丛谈》典藏版并不是简单再版,增加了很多精彩内容。在苏叔阳写的序之前加上了连阔如在1936年的照片、他亲笔撰写的家史及个人简历,《江湖丛谈》初版本的封面照片,上世纪30年代连阔如在《时言报》上发表的《江湖丛谈》和口述评书,还有1951年连阔如赴朝慰问后到西藏宣传普通话时写的日记。在书的文字部分修正了一些文本上的误传误印,增补了“小绺门”、“风门”、“雁门”等几节文字,由李滨声绘制的50多幅插图进行了重新彩绘,还选配了多幅珍贵历史照片,包括陈荣启、蔡金波、刘田利、关顺贵、关顺鹏等很多老艺人的演出照。
中华书局负责人介绍,此次典藏本《江湖丛谈》印了1万册,定价78元一本,比起平装书价格略高,但在精装本里这个价格不算贵,“典藏本《江湖丛谈》是按照精品标准出版的,成本很高,采用了80克的纯质纸,彩色插印,锁线工艺装订,打开或多次翻也不会开胶和散乱。这版《江湖丛谈》内容最全,在各方面基本达到极致,可算是终极版了”。
在增加的内容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连阔如1951年所写的“西藏日记”,虽然在书中只有几页手迹的影印件,但从很少的一些文字中也可以看出连阔如的细致和认真,也从侧面投射出他创作《江湖丛谈》的态度。比如在西康省的部分连阔如写道,“康人不吃鱼,我们吃时,勿借他锅,鱼肚东西别吃,防肚胀”。这些文字让连丽如非常感动,也特别希望这本日记能够有机会出版。
(《北京晚报》记者 罗颖)

名人评说《江湖丛谈》:

英达(著名导演、演员、主持人)
1992年我正在创作情景喜剧《我爱我家》,当时有一集叫“潇洒走一回”,讲的是和平作为大鼓演员出去“走穴”,当时大家不知道走穴是什么意思,梁左就跟我们解释这是梨园行里的“切口”,我们平时说的“大腕”、某某“火了”其实都是行话,如果行里的人完全用切口说话,一般人根本听不懂。我当时一下子来了兴趣,梁左就接着给我讲江湖中里各个行当的事情,我很好奇他是怎么知道,他神秘地说下星期给我拿一本奇书来,这本书就是《江湖丛谈》。
《江湖丛谈》对我的影响太大了,当时我带着情景喜剧这种西方影视门类回到中国,总是迈不过传统文化这道坎,幸运的是我看到了《江湖丛谈》,我有现在的成绩,80%得益于这本书——它把我这个留洋的学生从空中拉回地面,甚至是杂草丛生的泥坑,让我结实地接了回地气。连先生揭示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地下世界,让我明白了一个任何文化最上层的东西都是植根于草根中的。
《江湖丛谈》其实是一部浩瀚的辞海,现在每个月我都会看一回,而且是有针对性地看,这样才能真正长知识。《江湖丛谈》里讲到的江湖的行话、行规、骗术已经存在了300年以上,一定有它的理由,现在江湖上的每一个骗局都是有出处的。有些人觉得《江湖丛谈》讲的都是过去的事情,现在看没用,这都是急功近利的想法,下一个上当的就是他。

李金斗(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
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从义父、评书大家马连登先生那里得到了《江湖丛谈》这本书,那时候社会上流传算命,我义父说那些大多都是假的,说我太年轻,没赶上,云游客写的《江湖丛谈》里都有,当年这本书出版后,连阔如送给马连登三本。《江湖丛谈》有用也有益,连阔如当时写的时候遭到许多非议,因为他说的都是实话,留到今天再看还是有意思。我去台湾、美国演出,很多朋友都托我带这本书,有一次一位公安局局长跟我打听《江湖丛谈》这本书,说他们办案需要很多知识,我就送给了他一套,他如获至宝。我建议每个行业的人都看看这本书,现在有些骗术还不如书里描述的那些“高级”呢。

大鹏(北京文艺广播主持人)
最早看《江湖丛谈》是在大学的时候,那时对曲艺并不了解,只是喜欢读关于历史和风俗的书,看《江湖丛谈》的感觉明显和看其他书不一样,以前读到的书作者都是置身之外的,而《江湖丛谈》里总是说“我老云……”视角完全不一样。连阔如在《江湖丛谈》中揭露了社会和同行的黑幕,但他这种揭露和同行揭秘刘谦魔术不一样,揭秘魔术师破坏行规的行为,为人不齿。连阔如先生的出发点不一样,他看不惯那些骗人的把戏,尤其是让穷人上当受骗。《江湖丛谈》不受时间的限制,别看现在短信诈骗、电话诈骗等骗术层出不穷,还是没出那个圈,在《江湖丛谈》里都能找到根源。

没有评论: